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題:有一種大愛無言,叫扎根——中國保利集團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新華網記者 楊昱
1.
一到內蒙古喀喇沁旗,記者就聽到了三個保利人的小故事:
王凱,喀喇沁旗原掛職副旗長。2018年12月2日,一個星期天,掛職兩年已經期滿一個多月,住在旗政府招待所的他正準備當天返京。上午九點,到旗政府辦公室收拾行李。就在走進一樓大廳的瞬間,他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七八十個同事從一、二樓涌向大廳,還有從鎮里趕來的干部和村民,特地來為他送行。他本想悄悄地離開,只給辦公室的一位同事說過,讓他周末來幫收拾下行李,沒有想到的是,樸實的喀喇沁人,給了他一個讓他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告別。
“頭一天喀喇沁就下了雪,也許會再待一天的,這么一告別,我就只好上路了。”向王凱問起這事兒,他打趣地一笑,“平常從喀喇沁開到北京,三四個小時,那一天,高速公路封路,一路思緒,在大雪中開了9個小時。”
肖果,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希莊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工作單位和家都在湖南長沙。懷孕的妻子抱病在身,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一直在等他回去。除夕前一天,他才從希莊村匆匆趕回湖南,陪妻子做剖腹產手術。孩子出生后,在重癥監護室住了一周。今年7月,駐村兩年期滿,戀戀不舍的村民一路把他送到了北京城,才目送他登上北京開往長沙的火車。
這次采訪,并沒有見到肖果本人。在中國古代, 有長亭送別、灞橋折柳的故事,飽含傷感和惆悵,喀喇沁旗的一個村到北京三四百公里,須經過多次輾轉,難以想象這是一次怎樣的別離。
還有一位是張立群,他是喀喇沁旗掛職副旗長,今年年初接王凱的班,剛剛到任9個月。這位40多歲、個頭不高、皮膚略顯黝黑、有兩個孩子的壯年漢子,接到公司的安排,沒有半點猶豫,帶著13歲的女兒到喀喇沁旗上學。一邊當爹又當媽,一邊履職盡責。
我問他的時候,這位有些靦腆的男人說得輕描淡寫,“沒有什么,有困難,可以克服”。
10月,北京城的暑氣剛剛褪去,喀喇沁已經下了入冬前第一場雪。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給她小時候梳頭是一種緣分和幸福。”配了幾張圖,其中一幅是在當地一家農戶的羊圈前,女兒在觀看幾只嗷嗷待哺的小羊羔。
三個人的三個小故事,無法更加詳細地還原。
還有更多保利扶貧人的故事。
“扶貧不畏堅,青山只等閑;悠悠白云在,開啟新章篇。”這是2016年11月保利集團旗下中國工藝集團福建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殷槐弟赴云南巧家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時創作的《扶貧頌》。進村入戶,招商引資,以巧家為家,殷槐弟的扶貧故事在當地也幾乎家喻戶曉。
“貧困不脫誓不還”,梁子龍,一名55歲的老共產黨員,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主動請纓到山高路遠的云南魯甸縣,先后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副縣長、縣委常委,和當地百姓同吃同住,至今已經超過4年。
中國保利集團在全國定點扶貧的六個縣(旗)都分別派駐了一位掛職副縣長(旗長),一位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以來,保利集團及下屬企業共派出到一線扶貧的干部(含援疆、援藏)共有34人。
每一位掛職干部,在當地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在流傳。而在每一位掛職干部的背后,站著更多默默奉獻的保利扶貧人、保利人。
一首歌唱道:“不要問我,你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2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每一個動人的故事,都不是偶然的。
九月的喀喇沁,秋陽高照,一顆顆密密匝匝的小燈籠,鮮紅透亮,燦爛在無數溝峁梁坡上。
這是中國北方山區一種普通的野生果樹,叫沙棘,耐旱和寒,深深扎根在貧瘠的土地里,生命力極其頑強。
如同沙棘結出的鮮艷亮麗、營養豐富的果實一樣,每一個保利扶貧人的故事,都是從貧困山區貧瘠的土地里、一個個扶貧項目里,慢慢長出來的,浸透著濃濃的泥土味兒。
在保利主導或扶持的產業扶貧項目中,有幾個印象特別深刻。
一個是興隆村種鴨繁育扶貧項目??咂焱鯛敻偱d隆村,水資源缺乏,土地瘠薄,沒有主導產業,群眾增收途徑單一,是全旗深度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8戶244人。
掛職副旗長王凱與駐村工作隊幾輪調研分析后得出結論,興隆村相對封閉,以種植業為主,不缺飼料,可以發展養殖業。王凱牽頭組建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戶+貧困戶+村集體經濟”模式,搞起了種鴨繁育場項目。項目投產后第一年,興隆村貧困戶每人分紅3000元,全部脫貧。
喀喇沁旗王爺府鎮興隆村種鴨繁育場(2019年9月6日攝)
說起2017年初建廠房的時候,項目合作方、種鴨繁殖大戶薛文記憶猶新,“錢不夠??!王旗長見到我就問,還有什么困難,我說就是缺錢。沒想到三天后,旗扶貧辦就給我打電話,說保利集團給撥了20萬元。有了這20萬,貧困戶招投標的廠房資金就夠了。”
我問王凱,為什么當初你就篤定要幫他,他說他認準了大戶薛文。“在產業扶貧項目,大戶的作用非常重要。他會管理,有自有資金投入,有收益,他就一定會負責任。類似今天的混改,有一個主心骨。這是項目成功的關鍵。”
在王爺府鎮的另外一個村——希莊村,肖果的名字至今常常被人提起。在時任駐村第一書記的他直接推動下,利用希莊村處在王爺府鎮硬果番茄產業帶的區位優勢,在希莊村規劃建設了硬果番茄扶貧產業園。保利集團投入資金43萬元,建設冷棚18個。2018年,產業園為希莊村創造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其中4萬元直接分到未脫貧的33人手里,人均1200元。村里還出臺規定,每個大棚須雇傭一名村里貧困人口干活30天以上。番茄的采摘、包裝、流通環節產生了大量的務工機會和務工收入,產業園一年就為希莊村增加產值約70萬元。示范效應也十分明顯,新增番茄大棚300多畝,按每畝大棚2萬元左右的銷售收入計算,增加收入600多萬元,人均增收近8000元。
“我2017年調到王爺府鎮,肖果書記也是2017年到希莊村。一開始,我們就有很多接觸與合作。”回憶起項目初創時的情景,王爺府鎮副鎮長劉杰頗有感觸,“那時候,肖果書記整天都扎在項目上,村里貧困戶家里時??梢钥吹剿纳碛?。”
前些年,希莊村的李芳玉妻子吳桂琴得了重病,喪失了勞動能力,兒子患精神病、妻子離婚,孫子上學,家庭一度陷入絕境。在王凱、肖果的幫助下,家里搞起了養殖。加上在硬果番茄扶貧產業園務工、社保等收入,李芳玉一家現在年收入能達到四萬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記者來到希莊村硬果番茄扶貧產業園附近的李芳玉家。還沒有到院里,就見一位70多歲、身材矮小的老婦人迎上來,一把拉住王凱和張立群的手,眼里噙著淚。
“肖果書記回來了嗎?”她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因為激動,有些語無倫次,不知道該向誰說話。
“我這不是做手術嗎?五年做了兩次手術,現在身體好多了……王旗長特別關心我們,我也很惦記他的,我說王旗長看不著了。”她不停地念叨,說起過去的一些事情,有些囁嚅,“王旗長和肖果最后的走的時候多冷啊,那天我們家也沒生暖氣,穿得又少,給水也不喝,我說拿茶缸倒點熱水捂捂手……在我們營子,都說肖果沒架子,對大人、小孩都挺熱情的。他走的時候,我送到前邊,眼淚酸酸的,他說我這趟是真走了。”
……
在巧家縣,在保利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小蜜蜂在當地多個村鎮也正成為一個扶貧致富的甜蜜產業。不跟種植業爭地,不跟養殖業爭量,技術門檻又不太高,適合貧困山區留守群眾,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家庭,因而受到當地貧困戶的歡迎。一戶產業資金幫扶十箱蜜蜂,一年的毛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元。未來兩年將發展10萬群蜜蜂,帶動1萬貧困戶脫貧致富。
巧家縣中蜂養殖廠(2019年9月26日攝)
在巧家縣,保利集團還先后引入湖南興業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萬戶光伏項目,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落實資金4.16億元。
在魯甸縣,保利聯手中國食用菌研究所,投入65萬元在江底鄉箐腳村建設了22個食用菌大棚,種植竹蓀、大球蓋菇、香菇和羊肚菌,一期建設的實驗種植已取得成功。
見到記者前來采訪,箐腳村77歲的朱宗太指著眼前的一個菌棚介紹說:“原來這里種的是核桃樹,種苞谷和洋芋可沒有收入。我租給他們,付給我們的土地每畝600元,另外還安排地方給我們種核桃,收入增加了不少。”
“梁副縣長親自下地拔草、勞動,和大伙同吃同住。”回憶起當初建大棚的情形,朱宗太說,“看到他都這樣,大家也就有了信心,后來果然行。”
在山西五臺縣,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發展公司與當地德奧電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電梯維保專業公司,通過培訓吸收當地農民入廠就業,推動當地貧困農民“由農轉工”,增加收入。
在山西河曲縣,保利還成立了電商運營中心,組織120家各級子公司參與電商消費扶貧活動,2018年累計采購貧困戶農產品450余萬元,直接拉動5個涉農企業經濟增長,惠及15000多個貧困戶增收。
像這樣一戶一策、一村一策、一縣一策的產業扶貧項目,在保利集團的扶貧項目清單里,數也數不完。
一個個項目,都是保利扶貧人扎根貧困戶,通過無數次走訪調研、溝通協調,從田間地頭里刨出來的。
和上大項目、大水漫灌的扶貧作法不同,項目多,意味著更瑣碎的工作,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小項目更容易貼合當地實際,實現精準滴灌。這種在產業扶貧新模式上的探索與創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這些年保利在精準扶貧路上不斷摸索的結果。
中國保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念沙說:“以前扶貧,大多是捐贈性的,對方提供項目,我們負責掏錢。隨著觀念的轉變,集團能力的提升,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扶貧效果。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保利的多元化主業優勢,結合當地實際,源頭治水。”
面對記者的采訪,徐念沙說得最多的字眼,就是“務實”“實效”,“扶貧工作好不好,最終要看實效”。
3
一個培訓班徹底改變了梁麗的人生。
20多歲的梁麗,來自河曲縣一個貧困家庭,從小住在窯洞里。在她最無助的時候,村主任帶來了一個消息:一家名叫保利的央企在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通過免費培訓達到就業標準后,直接安排工作。
起初還有些惴惴不安的梁麗,成為培訓班第一期學員,去年底進入保利物業太原分公司工作。
這個培訓班叫“保利星火班”,是保利“星火計劃”的一部分。
命名“星火”,就是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燃一個個貧困家庭對生活的希望。建檔立卡貧困戶適齡子女經過三四個月技能培訓后,到保利物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就業。截至目前,借助高校和公司培訓師資,保利已經舉辦了三期星火班培訓,前兩期128名學員,如今在北京、成都、河北、山西、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保利物業公司就業。
第三期保利星火班在山西太原開班(2019年9月18日攝)
“真正要脫貧,就要斬斷貧根,從勵人勵志方面來解決問題,保利集團黨委就決定辦星火班,通過培訓加就業,為孩子們直接提供就業機會。”說起“星火計劃”的初衷,保利集團工會主席、職工董事付俊說,“這樣他們就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走上職業發展通道。”
在保利發展山西分公司總部所在地太原,記者目睹了星火班一二期的部分畢業學員,他們的身影忙碌在保利物業太原市分公司服務的十多個環境幽雅、整潔美觀的居住小區里??吹竭@些場景,誰能想得到、看得出,一個個西裝筆挺、彬彬有禮的小伙子、大姑娘,一兩年前,他們大多數還掙扎、彷徨在某個僻遠的貧困山村呢?
不僅是解決就業,物業公司還要來了貧困家庭父母親的銀行賬號,每個月從學員們的工資里拿200塊錢,公司再加100元,打給他們。“這個舉措受到員工家長的好評,覺得保利做了一件特暖心的事。”保利物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鄧惠民說。
解決就業難、飲水難、行路難、居住難等問題,是關系貧困家庭幸福感、獲得感的頭等大事。像“星火計劃”這樣的“暖心”民生項目,面向六個定點扶貧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保利集團落地實施了一大批。
在喀喇沁旗小牛群鎮小牛群村農村老年互助幸福院,一排排白墻、屋頂裝滿光伏的新房整齊干凈,丁瑞、孟素春老兩口住在兩間整潔寬敞的平房里。屋內家具、電視機、洗衣機、暖氣等一應俱全,還擺了幾盆花。墻上貼著《喀喇沁旗精準扶貧明白卡》,卡上記錄著丁瑞一家的基本情況,包括聯系電話、致貧原因、識別年度、脫貧年度、兩不愁三保障情況等,還有幫扶責任人、享受扶貧政策、收支明細等信息。
喀喇沁旗小牛群鎮小牛群村農村老年互助幸福院
(2019年9月6日攝)
之前,老兩口住在村里三間土房里,冬冷夏熱,環境臟亂差,生了病沒人照管。如今,40戶貧困家庭居住在小牛群村幸福院,有醫保,還能互相幫助照應,衛生、消防、糾紛調處等均由村里負責管理,比過去的生活居住環境大為提升。
喀喇沁旗民政局局長呂清川介紹,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保利集團資助520萬元,在喀喇沁全旗建成了32所農村老年互助幸福院,并配套了倉儲房、公廁、供水、供電、采暖、地面硬化等設備設施。目前全旗已有900多人入住。
“幸福院對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特別是住房安全,是一件好事。不離鄉,不離村,切合農村實際,家庭之間還可以互幫互助,幸福指數提高了。”呂清川說。在魯甸縣,從2017年開始,針對一些農村婦女、殘疾兒童、失學刺繡愛好者,保利集團旗下的中國工藝集團聯合相關單位,成立了滇繡文化產業公司,舉辦了多期滇繡培訓班,提供免費刺繡培訓服務,讓貧困家庭成員忙時生產、閑時繡花。刺繡作品則按質量等次由中國工藝美術集團負責回收,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開辟了一條創業增收的新路。
工作中的繡娘(2019年9月25日攝)
巧家縣老店鎮迤西卡村,海拔高,交通十分不便,長期以來依靠人背馬馱供水,尤其在干旱季節,群眾飲水十分困難。今年5月,保利集團撥付510萬元資金修建自來水管網。長期困擾全村401戶家庭的飲水問題將得以徹底解決。
“迤西卡為什么落后,水資源匱乏是重要原因。飲用水工程不僅為老百姓解決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這樣的脫貧產業也有了基礎。”巧家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胡偉說。
巧家縣老店鎮迤西卡村飲水工程(2019年9月26日攝)
在河曲縣,保利集團投入300萬元幫扶建設巡鎮中學體育場,每年投入30萬元用于保利-巡中教育基金,用于鼓勵教師爭先創優,提高教學質量。在喀喇沁旗每年投入10萬元,成立保利愛心基金。在巧家縣,每年投入30萬元教育扶貧資金,用于資助貧困大學生。2019年,魯甸縣接受搬遷移民建檔立卡4萬人,作為移民搬遷的保障工程,保利集團援助700多萬元用于幼兒園建設……
除了承擔6個縣的定點扶貧任務,保利集團所屬企業還承擔著所在地政府分配的扶貧任務,扶貧人口總計約245萬。2018年,保利集團全系統共投入扶貧資金3233萬元,2019年全系統投入7000多萬元。
一項項從根上解決問題的、長效的精準扶貧工程、民生工程,充滿著濃濃的暖意,傳遞著無言的大愛。
4
消除貧困,是全社會共同的愿望,也是眾多像保利集團一樣的央企的責任擔當。
僅在2018年,中央企業在扶貧工作中就投入無償援助資金57.94億,引入幫扶資金18.15億,購買和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2.8億,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7.81萬名,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社697家,派出各類扶貧干部超過1萬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91.36萬人。
抽象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央企扶貧人無數次用腳丈量、用心交流,像喀喇沁沙棘的根一樣,深深扎進土地,滋養一方綠樹成蔭。